中国与“火”的故事,你不能不知晓的古人防火智慧
《韩非子·五蠹》有记载:“民食果蓏蜯蛤,耠伤害腹胃,民多疾病。有圣人作,钻燠取火,以化腥臊,而民悦之,使王天下,号曰燧人氏。”这段文字记述了中国最早使用火的故事,成语钻木取火的由来,燧人氏因为教会人们用火,从而成为原始部落的首领,也就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。
(人皇燧人氏)
正因为火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,早在黄帝时就设了专门管理⽤⽕安全的官员,据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记载,黄帝在安排国计民⽣时,就明确提出要有节制地使⽤⽕,以防范⽕灾,为此,黄帝还设置了专门管理⽤⽕安全的官员,称为“⽕政”。
最早有关火灾纪录见于出土的甲骨文中的记载:36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朝,有几座粮仓被烧。商朝看到火的厉害,制定了火规:“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”。即对遗弃在道路上的灰烬复燃后酿成火灾的责任人,要处以断手的刑罚。
在周朝时,设有司烜、司爟、 宫正三种官职,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负责全国的“火政”,这就是最早的消防主管单位!春秋战国时期有关火的法律非常严厉,根据《墨子·号令》记载:“慎无敢失火者,失火者斩其端,失火者以为乱者车裂;伍人不得,斩;得之除。”不小心引起的失火要砍头,如果是故意纵火,那就是五马分尸,知情不报也得砍头!
汉代,水火盗贼不分家,统一由武官执金吾负责。相当于今天的警察。由于此时刑警与火警没有明确的区分,无论偷盗还是着火救灾,执金吾都必须赶赴现场。很有点现在人民子弟兵的意思。
唐朝,繁华的京城长安,人口已达百万之众,消防更成了重中之重。为此,唐朝专门设立了消防组织,称为“武侯铺”。每个城门设有武侯铺的工作人员,这就是早期消防站的雏形。当时人们用竹节做运水工具,诞生了最早的防火水枪。
(救火图)
宋朝,随着生产力的提高,防护技术的改进,又诞生了大量的防火工具,如水袋,水囊、唧筒、麻搭等。宋朝称军巡铺、防隅,这也是中国最早意义上的专职消防队。宋仁宗即位制定了严密的防⽕措施,挑选精⼲军⼠,建⽴军巡铺。主要任务是“夜间巡警”,督促居民按时熄灯,消防⽕灾隐患。
(望火楼)
到了明朝,人们防火意识已经非常成熟,除了专门巡逻的防火人员,五城兵马司还在北京设有112处望火楼,作为消防报警中心,日夜轮守。皇宫当中,除了消防队和专门的救火工具外,还规定每隔7间屋就要空出一间,作为防火隔离墙,阻燃的概念已娴熟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了。
到了清朝康熙年间,人们已经运用上了示警信号,利用信号调配应急资源,协调救火行动。“机桶处”,又称“火班”,约有200人。每班15人左右,平时上班时,他们会带一面旗子和灯笼,在救火时,不同的颜色和灯笼代表着不同的意思。
近代1866年,上海租界组建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消防队,由60名外籍队员和40名中国人组成,但主要服务于洋人。
(图|洋人在上海虹口建立的第一支消防队)
(北洋新军消防队)
近代光绪28年(1902年),袁世凯组建了第一支中国人自己的现代消防队伍,在北洋新军中创立了警务总局和警务学堂,还在学堂中开办了消防警察这一专业,专门传授救火办法,并置办了消防车等近代消防设备。
(国家应急管理部)
新中国成立之后,我国的消防体制总共经历了6次变革。2018年后,公安消防部队、武警森林部队转制,与安全生产等应急救援队伍一并作为综合性常备应急骨干力量,由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管理,消防更贴近民生需要。
五千年国人防火智慧的薪火相传及防火技术的日益进步,火灾的数量及人员伤亡也越来越少,曾经受人祭拜的火神“祝融”也慢慢走下了神坛。欣慰之余,我们应该致敬那些穿着阻燃防护服的消防战士,是他们把火灾的危害降到最低的程度;我们更应该感谢那些研发阻燃防护服的科学家,是他们在火灾面前筑起了保护人们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。
【纤科特阻燃工装定制】
纤科特(广东)特种服装公司有限公司聚焦并致力于为电力电网、石油化工、冶金铸造、燃气焊接、军警、林业、消防应急安全救援等领域的特种防护提供全面安全解决方案,生产性能卓越的个人防护装备,为客户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。



